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的网络行为更是备受关注。同时,为响应根据统战部、市委宣传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通知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25年4月28日,我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开展了以“强化网络安全意识,筑牢民族团结根基”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旨在引导支部党员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规范网络行为,弘扬正能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还特别强调了在网络空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活动伊始,余昕阳老师带领支部成员共同学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意见指出,网络行为是党员干部言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规范网络行为,促进形成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这一文件为党员干部的网络行为划定了红线,也为本次党日活动指明了方向。

在活动中,支部成员围绕党员干部在使用微信等网络平台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通过信息网络等途径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行为,将受到党纪处分。支部成员一致认为,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言行一致,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和形象。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认清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网络谣言。支部成员通过讨论,深刻认识到,作为学生党员,我们不仅要洁身自好,还要积极引导身边的人理性对待网络信息,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明确禁止利用工作之便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有价证券等。收受任何形式的电子红包,只要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都将受到纪律处分。支部成员纷纷表示,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守纪律底线,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

网络安全知识学习后,支部进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既是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也是抵御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关键阵地。因此,党员同志必须在网络行为中积极践行民族团结理念,传播民族团结的正能量,自觉抵制任何可能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行。


余昕阳老师带领支部成员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支部成员更加明确在民族团结和宗教事务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在网络安全与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相结合的环节中,引导成员们在互联网上正确表达对民族宗教问题的看法,抵制网络上涉及民族宗教的虚假信息和不当言论。
通过本次党日活动,支部成员在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将在网络空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际行动中彰显担当,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